观众进入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魏婧宇 摄
18日上午,在内蒙古博物院前的广场上,一辆大篷车吸引了往来市民的目光。
(资料图)
它是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展车内是一个45平方米的展厅,墙上8块触摸屏呈现着文物的三维样貌,屏幕之间设有小展柜,陈列着元青花瓷等国宝级文物的复制品。
观众王义刚将文物二维码放到互动屏前,扫码后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在屏幕上还原出一件青铜器。“我从四川来内蒙古出差,休息时第一时间就来到博物馆,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窗口。”王义刚一边换着不同的文物二维码扫描,一边说道,“通过数字展览对博物馆有了大概了解,进馆参观后就更知道要看些什么了。”
在王义刚身后,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尹思霖和田梦瑶正在另一块互动屏前玩“文物魔方”的小游戏。“互动游戏太有趣了!”尹思霖说,“我们是文博专业的学生,经常到博物馆参观学习,这些数字展览和小游戏带着我们从新的角度看文物。”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乌兰托娅说,流动数字博物馆采用高精度可视化三维数字还原、触摸互动、增强现实等技术,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和三维模型等形式,把上千件馆藏珍贵文物展示得活灵活现。
观众在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内进行互动体验。新华社记者魏婧宇 摄
2013年,为了服务内蒙古偏远地区的农牧民,解决基层文化资源不均衡、文化服务不便利等问题,内蒙古博物院打造了流动数字博物馆。10年来,流动数字博物馆行驶4万多公里,走遍内蒙古12个盟市,累计展出416场,让21万余名群众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
乌兰托娅说,内蒙古地域广阔,一些边远地区的农牧民、边防部队的官兵、林场牧区的工人,很少有机会能来参观博物馆,流动数字博物馆将文物展览送到群众家门口,基层百姓不必来到首府就能与博物馆“亲密接触”。
蒙古族青年呼布琴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参观流动数字博物馆时的新奇与激动。2019年夏天,流动数字博物馆行驶了1900多公里,来到内蒙古东北端的呼伦贝尔市蒙兀室韦苏木,展车刚在广场上停稳,就被慕名而来的群众层层围住。
呼布琴骑着摩托车从家里赶来,排了好久的队才进入流动数字博物馆内,仔细观看展出的文物。在一个3D触摸投影设备前,他用手拉近、翻转屏幕上的文物,文物瞬间“活了起来”。“数字技术实在是太神奇了,可以放大、旋转,把文物里里外外都看得很清楚,还有文物的详细介绍,让人大饱眼福。”呼布琴说。
志愿者为来参观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的观众进行讲解。新华社记者魏婧宇 摄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流动数字博物馆将开启今年的新旅程,前往内蒙古东部农牧区进行巡展,还将走进基层中小学,通过展览给学生们带去生动的历史文化课。
乌兰托娅说,数字技术和移动展车的整合,保证了文物下基层的安全性和丰富性,实现了从被动吸引观众参观,到主动将展览送到观众身边的转变,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文化惠民零距离。围绕流动数字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不断扩大活动内容,还开展了专题讲座、“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博物馆课程等近200场随展教育活动,使文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记者:哈丽娜、魏婧宇
标签: